搜索

集群扬帆起 创新天地宽

发表于 2024-04-19 04:36:51 来源:铭元资讯网

原标题:集群扬帆起 创新天地宽

2020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上,集群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扬帆 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国家“十三五”任务摘要

●中国命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创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新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地宽以人才发展为支撑,集群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扬帆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起创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新天引领型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地宽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集群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扬帆强化原始创新、起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新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地宽

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优化创新组织体系。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提升创新基础能力。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广东实践

9月28日,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这20份行动计划也是继今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后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

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创新“接力”。早在2017年,广东就提出建设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等“三带两区”总体空间布局。去年年底,省政府又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期间,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活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努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经济总量迈过10万亿关口的广东,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2019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接近6万件,增长1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5万家;新经济增加值占GDP25.3%;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当前,广东正在加紧培育壮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广东正站在创新突围的关键节点。”省社科院副院长向晓梅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成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策源地,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并跑乃至领跑。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多孔陶瓷材料研发人员正在做实验。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激活动能

6个90%,企业是创新主体

支持戴口罩人脸识别,0.5秒内完成对通行人员的身份核验与体温测量。今年疫情期间,深圳企业奥比中光推出3D人脸识别体温测量终端,被广泛应用于防控一线。

成立仅7年,3D传感专利就超过800件,位列该领域世界前三,奥比中光是广东众多创新企业的缩影。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企业自主创新的“6个90%”引人注目: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这样的创新氛围下,加之不断完善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广东正孕育出独特的雁阵型企业梯队: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成为全球科创版图上闪亮的广东名片,大疆创新、奥比中光、小鹏汽车等高成长企业正成为各自领域的“小巨人”,创业团队正在创新土壤中成长。

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广东共有13家企业上榜。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科技企业数量多、民企表现活跃是广东上榜企业的突出特点。

华为、腾讯、美的、格力……新一代电子信息以及制造业等广东优势产业快速崛起,一批龙头企业在充分竞争中冲出重围,走向世界级企业的舞台。“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说。

这些博弈全球市场的世界500强,成为广东角逐全球科技高地的中流砥柱,也是带动疫情影响下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新经济迸发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广东新经济增加值12611.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5.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创新谋变,是广东上半年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的内生动力。”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万陆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增加是一个重要信号,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广东展台展出华南理工大学的新型工业机器人。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补齐短板

聚焦原始创新,突破“从0到1”

深圳光明与东莞松山湖地理位置毗邻。如今,科学成为两个片区的共同代名词。

横跨两地的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正在紧张建设当中,联通两地的快速通道将沿山而过,多个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与科研平台相继布局,莞深协同发展从产业协作提升至源头创新的层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已经集聚了一批重大设施平台、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资源。

以松山湖科学城为例,目前已建成的中国散裂中子源、4所高校和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和正在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装置大平台,吸引了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龙头企业,还有大批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等科技型、应用型人才,各类人才总量近10万人,已经充分具备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实力。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区域,我省共布局建设了2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领域覆盖网络与通信、先进制造与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吸引了中科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在启动区布局。

“接下来,广东将进一步推动重点创新平台及各类创新资源在启动区布局,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粤港澳地区形成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加快省实验室建设进度,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联合港澳知名高校布局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加快补齐基础研究短板,解决科技创新“从0到1”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认为,从渐渐涉及核心技术的研发,到推进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发展,遵循的是从“E(engineering,工程)——T(technology,技术)——S(science,科学)”的路径。“从E到T再到S,这是科技创新的广东模式,也是广东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

▶培育集群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产业集群的培育至关重要。

今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正式印发,同时,为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相关举措,实现“一群一策”精准培育,广东又详细制定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最终形成“1+20”的政策体系。

从“产业带”再到“产业集群”,政策变化的背后是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逐步成型。此次“1+20”战略性产业集群文件的印发,意味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路线图已经绘就,也是广东参与和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重要抓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目前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1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1.5万亿元,这对建设国内大循环意义重大,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

瞄准关键,创新突围。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互相支撑、配合的超大型产业体系。比如,半导体集成电路是新一代电子信息的核心;前沿新材料则是先进材料的进一步突破;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则是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依托。目标只有一个:创新驱动,全力冲击高端产业关键部位,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当前,广东正推动政策措施向产业集群倾斜、资源要素向产业集群汇聚、工作力量向产业集群加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通过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广东可以更好加强与国内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和整合。”省社科院副院长向晓梅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成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策源地。

●数读

【研发及专利】

●2019年广东省R&D经费3098.5亿元,占GDP的2.88%。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及专利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国首位。

2019年全年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50项,省级科技奖励成果180项;

2019年,全省专利申请量80.77万件,比上年增长1.8%;全省专利授权总量52.74万件,增长10.3%,居全国首位;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97万件,增长12.2%。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7万件,居全国首位。

【企业主体】

●201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5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6%。

●2019年,全年共有7.3万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41.10万件。其中,1.1万家企业有发明专利授权5.01万件。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3379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272.78亿元,比上年增长63.9%。

今年1-5月,全省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62万亿元

【源头创新】

●推动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体系化布局并取得突破性建设进展,目前已建成及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共15个,正谋划建设9个。

●自2017年底至今布局3批10家广东省实验室,覆盖网络信息、再生医学、先进制造、材料、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

图表:张芬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省科技厅)

● 一线走访

松山湖重点实验室开启“磁吸效应”

9月初,来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的詹元杰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生涯,顺利出站,全职加入该团队继续开展工作。这也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培养的首位出站博士后。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迅速聚集起包括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发挥出强大的“磁吸效应”。

自2017年底首批4家省实验室启动以来,目前广东正在推进建设的省实验室共3批10家。网络信息、再生医学、先进制造、材料、化学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细数这10家广东省实验室所布局的领域,无一不是科技发展的前沿与热点。

瞄准前沿,潜心攻关,省实验室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效,在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这场“大考”中可见一斑。

以生物岛实验室(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团队自1月23日起就先后部署一批研究项目,覆盖快速检测、应急药物、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等重点领域。

其中,研究团队基于50余万份临床影像学大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等多种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开发出基于胸部CT和X—ray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系统1.0版本于2月中旬率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用,3月中旬被送往战疫主战场湖北,得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单位好评。

以生物岛实验室为代表,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在此次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市立项及省实验室自主立项项目共39个,取得快速检测试剂盒、心电医疗设备、重离子微孔膜防护口罩及“老药新用”等10余项首创、原创性成果。

如今,10家广东省实验室已覆盖15个地级市,省实验室建设正快马加鞭,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正在广东各地茁壮成长。

在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实验室的科技引领作用正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省实验室承接15项国家重大项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十年育人,百年育平台。聚焦重大需求和紧迫任务,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精准发力,体制机制创新正驶入“快车道”。

腾讯研发人员占比超六成

9月25日,在第十四届GOPS全球运维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宣布,腾讯通过DevOps(研发运营一体化)标准评测,获评唯一卓越级。这意味着,腾讯已经形成了业内领先的研发体系。

本次代表腾讯通过评测的,是腾讯研发效能体系中的“底座”——腾讯工蜂,一款腾讯基于自身经验自主研发的分布式企业代码管理协作工具,也是腾讯多个应用场景的“基石”。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龙头企业,腾讯一直以来对研发创新非常重视。

根据腾讯数据,2019年近6万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66%,在中国科技公司中位居前列。在代码数量上,2019年腾讯新增代码行数高达12.9亿,相比2018年增长了30%。

正是因为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腾讯的技术得以在多个应用场景全面开花。

——2秒钟,这是“腾讯觅影”完成新冠病毒患者CT检查AI判定的速度。今年疫情期间,腾讯人工智能医疗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不足一分钟即可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而按照一次胸部CT产生300张影像计算,医生肉眼阅片将耗费5—15分钟。

——今年3月,联合国官方宣布腾讯公司成为其全球合作伙伴,为联合国成立75周年提供全面技术方案。这也意味着,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球对话在广东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技术支持下进行。

——6月24日,为期10天的第127届广交会正式“云端”闭幕。腾讯作为技术服务商,期间支持了全球2.6万家参展企业云端进行磋商和贸易。10天24小时直播,借助腾讯技术搭建的广交会网上平台,全球客商纷纷开启“云端带货”新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贸易展会,腾讯助力广交会数字化为云会展开辟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这背后更是体现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全球化应用。”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表示。

在一次次全新场景的应用尝试中,腾讯创新不断提速。

作为数字经济“新基建”的代表,疫情刺激线上经济蓬勃发展。腾讯第二季度表现亮眼,营收1148.83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241.36亿元,同比增长35%。

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腾讯持续保持领先。截止2020年3月底,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数量超过3.7万件,授权专利超1.4万件,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一。

创客空间里掀起湾区创新热潮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工合空间,来自香港、澳门的多支创业团队正在进行视频会议。这里距离广州南站车程只有10分钟,很多入驻的香港创客从西九龙搭乘高铁直接过来。疫情发生之前,不少香港创客当天往返。

工合空间的创始人兼CEO叶兴华告诉记者,小小的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架起了无形的桥梁。2017年,他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创办了工合空间。这个以服务港澳青年创业的平台在佛山和中山都设有孵化基地。目前已经入驻42支团队,一半来自港澳,接待了超2000人次的港澳参观团。

来自香港的梁淑瑜是首批入驻工合空间佛山基地的创业团队负责人之一。回忆当初,她坦言自己“连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就来了”,因为“办公场所、人才公寓还有服务费全部加起来1个月只需要1000元,这在香港是无法想象的,再加上内地的市场那么大。”社工专业毕业的她,在香港曾是一名“金牌矛盾调解员”,目前在内地也从事相关事业。

截止目前,今年工合空间累计举办大湾区粤港澳创新创业活动20余场。4月,工合空间与香港教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了网上推荐佛山活动。

“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内地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港澳的文化创意相关领域的创业迎来新机遇”,叶兴华表示,正在积极探索与其他城市的创客空间联盟合作,搭建全国创新创业服务网络体系。“我自己是创客,也希望能够成为更多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的超级联系人。”

据叶兴华透露,目前工合空间已与北京、深圳、武汉等地的创客空间达成创客空间联盟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办公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满足入孵企业在异地开发市场过程中的商务办公需求,帮助双方入孵企业高效实现跨地区办公及资源对接。“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相信港澳青年来内地创业交流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创客齐聚,创新要素流动,粤港澳大湾区迸发发展新活力。据不完全统计,自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地设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已有360多个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落户,涉及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领域,就业人员接近4000人。

南方日报记者 彭琳 卞德龙 杜艳 实习生 李源(彭琳 卞德龙 杜艳)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集群扬帆起 创新天地宽,铭元资讯网   sitema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