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扶贫看景东】做强绿色产业 托起致富梦想

发表于 2024-03-29 15:19:47 来源:铭元资讯网

  “一乡一业,生态色产一村一品,扶贫富梦一组一特。看景”坐落在无量山和哀牢山深处的强绿起景东彝族自治县,依托生物多样性和立体性气候的业托资源禀赋,经过多年的生态色产保护与开发,培育出品类丰富、扶贫富梦生态有机的看景绿色产业风景,让老百姓靠山吃山、强绿起育山富民。业托

  全县核桃种植近60万亩,生态色产几年来为种植户户均增收超过10万元;冬农开发25万多亩,扶贫富梦产值9.15亿元;去年,看景生猪外调为养殖户带来收益8亿多元……一组产业数据,强绿起直观反映景东县把脱贫攻坚与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相结合的业托生动实践。烤烟、蚕桑、茶叶、核桃、甘蔗、畜牧“六大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生物药业、冬农开发、特色蔬果、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带动广大山区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产业脱贫新格局。

 

  念好“山”字经

  绿色产业成主流

  “守护‘两山’生态,践行‘两山’理论”。在景东采访,围绕生态扶贫话题,当地干部群众总会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前一个“两山”是无量山和哀牢山,后一个“两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从现实物理意义的“两山”,到发展理念层面的“两山”,景东县念好“山”字经,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扶贫新路:通过走“绿色”路,打“生态”牌,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壮大生态经济、改善生态民生,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让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成为老百姓增收脱贫的动力和源泉。

  雨过天晴,深山里的大街镇昆岗村水塘小组绿意盎然,整个村掩映在茂盛的核桃林里,核桃林下一个个遮荫棚种着重楼、黄精。

  位于山坡上的村寨共有12户人家,如今家家户户都发展起林下种植。靠山脱贫、生态致富,把生态资源变为致富“财源”。在无量山、哀牢山等山区发展林果、林药、林菜、林菌、林禽、林畜等产业,每年林下“掘金”7亿多元,既留住了森林,又富了百姓。

  现代农业、优质高效,让热区田园变发展热土。在川河坝、者干坝等坝区河谷地带建设马铃薯、蔬菜、蚕桑、水产等优质生产基地,一批智慧农业项目、科技示范项目、设施农业项目开花结果。

  沿着景东川河在坝区村寨采访,汽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这一季,文井镇文光村是一片片桑叶编织的海洋。村里土地大部集中流转,为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形成规模连片、设施齐全的产业基地,坝区光热资源富集,桑叶产量十分可观,一年能养殖“蚕宝宝”达6拨之多。

  村主任罗中发说,养蚕对桑叶要求很高,“蚕宝宝”非常娇气,桑叶必须是绿色生态零污染,村里全面开展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一片桑园就是一片净土。村里还探索了一个土办法,在桑园外围留出地块种植水稻形成“隔离带”,不让桑园受到一点点的农药残留的袭扰。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景东结合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山地立体气候独特条件,创新思路方法,按照“坝区设施化、山区林果化、养殖小区化、城郊园艺化”的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化、立体式绿色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做特、做精,增收渠道更多、更稳。

  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59.4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3.48万亩、烤烟种植面积8.92万亩,晚熟芒果、橘子、坚果、樱桃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8.07万亩,甘蔗种植4万亩,桑园面积4.09万亩,冬农开发面积25万多亩,无量山乌骨鸡等畜禽养殖年出栏53.18万头(只、羽),形成“一村一品、一组一特”的扶贫产业集群,实现了“家家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脱贫门路”。

  抓实“两只手”

  产业升级增效益

  “景东核桃”“景东晚熟芒果”“景东无量山乌骨鸡”……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景东县精心梳理了近50个地方特色产品开展培育打造,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景东抓住消费升级机遇,丰富消费者的餐桌同时也培育新产业新增长点。

  从小特产到大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景东县既积极培育市场,开展电商带货,努力开拓市场;又搭建平台,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不造成产业跟风,不让农民担风险。一个个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成为老百姓增收脱贫的靠山。

  “两只手都要抓实,只有找对路子、尊重经济规律,才能培育出富民产业。”景东县委书记李春荣对全县各个产业如数家珍,在介绍到部分产业存在的问题时他也毫不讳言,解决产业问题、推动产业富民,他的底气来自于景东多年来推动产业发展的共识和路径。

  以市场为导向,开拓市场“钱景”好。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景东县冬农开发产业一度受到冲击,如何解决滞销难题成了当务之急。景东县副县长、浙江大学挂职干部许亚洲变身“豌豆哥”,带头直播“带货”,景东水晶豌豆的绿色品质成为一大卖点。经过一波操作,政企联动,2月中旬还处于滞销状况的景东豌豆成为电商农货中的“网红”,最终全县水晶豌豆转危为机,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

  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主体加速成长。景东县六大优势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和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带动,培育起力奥、恒东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速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以核桃产业为例,景东核桃以力奥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林产品、泡核桃加工,生产“郝思嘉”牌核桃乳,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带动全县种植59.4万亩,产值3亿元,覆盖农户5.6万户。

  眼下,核桃产业处于产业周期的低谷,市场过剩,价格下滑,种植户收益减少。如何保障群众利益,景东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规模进行适当调整,引导群众发展新兴产业,同时积极推动“景东核桃”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示范建设了1.2万亩有机核桃基地,扶持企业引进新生产线、开发新产品。

  两手抓、两促进,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有作为、不缺位,对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乘势而上。目前,全县瞄准有机标准,以茶产业为代表,带动全县传统产业走绿色有机路子,完成县域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全县已经启动完成4万亩有机茶园建设改造。未来,将继续推动蓝莓、芒果、蔬菜、核桃等产业有机基地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利益联起来

  生态经济惠民生

  让群众受益是发展扶贫产业的根本目的。景东县从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产业扶贫资金奖补模式、创新金融扶持方式等方面入手,推进“奖励+”,根据带动贫困户发展情况,对企业、大户等进行奖励;推进“补助+”,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产业扶持资金。从“输血”到“造血”,让贫困地区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位于景东县安定镇的普洱天泽茶业有限公司探索建立了“54321”的扶贫模式,即由政府部门扶持普洱天泽茶业有限公司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元,公司以每公斤收购单价比片区市场平均单价高出4元的价格回收茶叶,政府给予帮扶后脱贫的贫困户人均300元的实物奖励,公司帮扶合作社资金2万元,合作社奖励贫困户户均1000元。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和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帮扶56户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户均收入1.17万元。

  “通过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我们种植甘蔗的技术有了保障、甘蔗收购有了保障,收入好了、日子甜了。”漫湾镇保甸村街子村民小组甘蔗种植户罗国翠是利益联结机制的受益者,她口中的公司是当地甘蔗产业龙头企业景东恒漫制糖有限公司。

  通过探索形成政府牵头、公司主导、贫困户主动联结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甘蔗产业运作模式,景东恒漫制糖有限公司实现了与蔗区百姓共同发展。目前,蔗区共有2300户蔗农种植甘蔗9000亩,其中,3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甘蔗2160亩,户均收入11000元。

  利益联结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景东县采取“企业+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以订单、务工、股份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同时引导经营实体明确财会管理、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贫困户收入持续稳定。

  景东县实施产业扶贫“造血工程”: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制定全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从2014年以来,景东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达14亿元,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夯实基础助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崛起”。

  一线传真

  蓝莓园里话增收      

  “真甜!”在景东县文井镇者吉村,有一处规划整齐的蓝莓基地。虽然眼下已过了最佳的采摘季节,但仍有不少蓝紫色的果实还挂在枝头。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口感新鲜诱人。

  “这东西价格贵,以前也没见其他人种过。”在村民王玉林的印象里,原来在坝子上烤烟、蚕桑、甘蔗种得多一点,种蓝莓还是头一次见。

  去年7月,利用景东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已有多年蓝莓种植经验的云南云蓝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文井镇者吉村试种了50亩蓝莓。

  经过试种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后,公司开始扩大种植面积,主栽珠宝、春高、绿宝石等南高丛早熟蓝莓品种,今年将完成3000亩的种植计划。基地的扩大,不仅给村民带来了一笔土地流转租金,还能在基地就近务工,学习蓝莓种植技术。

  栽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在田间栽种蓝莓,有的拉管,有的浇水。王玉林告诉记者,今年蓝莓基地扩大后,他就来这里打工了。

  “我流转出4亩地,现在每年一亩地能有一千三四百元的收入,以后每亩年租金还要再提高50块。我现在是负责地里的水管布局,每月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我媳妇也在这里打工,全部加起来,收入还是相当不错呢。”王玉林掰着手指算起了增收账。

  云蓝公司的副总经理朱宏对蓝莓产业在当地发展也是信心十足,他说:“预计到2023年,通过公司示范种植和带动农户种植,景东蓝莓种植规模将超过1万亩,蓝莓鲜果年产量将达两万吨。到时候,1万亩蓝莓就能解决300余人次的就业问题。” 

  稻香鱼肥日子美      

  从景东县城出发,跨过川河往哀牢山方向,驱车27公里便到了嘎仰村。

  嘎仰,彝语为白鹭栖息的地方。听当地人说,因这里山美水好,以前有很多白鹭栖息于此,久而久之,人们将之称为嘎仰,寓意为好地方。

  傍晚时分,站在嘎仰村边的公路上往田间望去,成片的稻田错落有致,相互交织,到处渗透着绿色。

  这些稻田可不仅仅是稻田。仔细看,微风拂过田野,水里有了动静。村支书李明告诉记者,稻田里有他们放进去的8吨鱼苗,热闹得很。

  原来,这是嘎仰村脱贫的一条新门路,也是让村民“钱粮双增”的新产业——稻田养鱼。

  从2017年开始,嘎仰村开始了“稻田养鱼”项目,通过“嘎仰三农服务部+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通过土地流转、长期务工、参与种植养殖等多种形式获得经济收益,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经过几年的探索,稻田养鱼已发展到200亩,初见经济效益,参与的农户也得到了实惠。“2019年,我们有100亩,总收入有40多万元,今年又增加了100亩,收入80多万元应该没有问题。”李明说,目前村里正积极打造以人文景观、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耕文化产业链,引导当地群众走出一条“生态种养、稻鱼双收、农耕体验、节庆文化”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图片新闻

通讯员 冯德夫 李启刚 摄

  “景东晚芒”成网红   

  进入盛夏,景东县河谷热区村寨处处芒果飘香,许多村民家的房前屋后青芒果挂满枝头。

  近年来,为了将小芒果长成富民产业,景东县精选晚熟芒果品种推广种植,抓住国内外芒果市场的空档期,每年中秋节前后上市,差异化的品种口感、差异化的上市时节,让“景东晚芒”成为节庆期间热销果品,价格十分可观。目前,全县芒果种植面积4万亩。

  致富故事

  杨中福的金“药”匙  

  “这些是刚满月的,旁边高的这些有3岁了……”杨中福所说的不是小孩,也不是小动物,而是他的致富“宝贝”——重楼。

  6月20日清晨,记者来到景东县大街镇昆岗村水塘小组,从10年前开始,在这海拔近2000米的哀牢山里,重楼、黄精中药材落地生根,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水塘小组已大变样。

  杨中福就是这条产业路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深入哀牢山腹地寻找重楼,加上买来的几棵,在家门口的地里做起了试验。

  2013年,杨中福的重楼栽种试验地上出了效益。随后,杨中福信心十足地干起了重楼产业。“当时也没考虑太多,就想着药材嘛,只要种得出来就一定有市场。”资金不够,办理贷款;技术不会,摸索学习。慢慢地,经过多年的实践,杨中福有了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验。

  “前期成本投入比较大,种植过程中不能施肥,关键还要防止糟水,熟悉了流程就跟种玉米庄稼一个样,很容易。”杨中福说起来很轻松,但这背后,却是他反反复复实践的结果,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他能体会。

  如今,杨中福种了6亩重楼、10亩黄精。去年,仅卖重楼种籽、种苗和成品的收入就达80多万元。今年,他又租了村里的地,准备增种3亩,成了当地一个妥妥的致富带头人。与此同时,在杨中福的带动下,村里12户人家,家家户户也开始种起了重楼、黄精,药材种植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魏大明的“蚕宝宝”   

  6月19日下午,记者行走在宽阔平整的田里,绿油油的蚕桑树一眼望不到边。见到记者前来,魏大明放下手中的活计,带大家参观他的养蚕“基地”。在景东县文井镇文光村,魏大明可是个养蚕大户,已有近10年的养蚕经验。

  每年4月,文光村最忙碌的季节。农户们穿梭在田间,把采好的桑叶装好,运往自家的“养蚕基地”。

  近年来,随着蚕桑产业在当地的有序发展,文光村两委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组织农民进行参观培训、经验交流和外出考察学习,同时不断加大村里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水、硬化路修建到田间地头,为群众种桑养蚕提供便利。

  目前该村共有1640亩蚕桑,年收入700多万元,产值基本稳定。同时,该村还充分利用当地充裕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光热自然条件,以烤烟、蚕桑、冬早蔬菜为支柱产业,形成“一年不同天、季季有产业”的立体发展模式。

  魏大明说,他家现在种有13亩桑树,一年养蚕11张,一张能有50公斤左右蚕茧。去年,光养蚕就收入六七万元,而他也是村里养蚕最多的一家。

  喂蚕时,只见魏大明将桑叶均匀铺在蚕身上,又理了理蚕床,动作娴熟。看着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扑在桑叶上,啃食蠕动,魏大明脸上挂满幸福。 

  云南网记者 沈浩 乐志伟 李汉勇 吕仲先 岳晓琼 马喆 夏方海 赵黎浩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生态扶贫看景东】做强绿色产业 托起致富梦想,铭元资讯网   sitema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