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年吴孟超 在昆明宜良点燃学医报国梦

发表于 2024-05-12 15:06:24 来源:铭元资讯网

原标题:青年吴孟超 在昆明宜良点燃学医报国梦

青年吴孟超。青年 资料图

宜良狗街子火车站。吴孟 宜良县同济大学附中旧址纪念馆建设工作小组供图

5月22日13时02分,超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明宜中国科学院院士、良点中国肝脏外科的燃学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医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国梦

巨星陨落,青年举国同悲。吴孟但鲜有人知道,超昆青年吴孟超曾在临时设在昆明宜良的明宜同济大学附中求学,在这里,良点他经历生死、燃学收获爱情,医报也是在这里,他作为有志青年,点燃学医报国之梦。

心怀理想 求学报国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一个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寒,父亲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南洋。之后,5岁的吴孟超也随母亲移居马来西亚,以割胶为生。

初中毕业,按照当地习俗,校方和家长双方要出资让毕业生聚一次餐。当钱全部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却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建议立刻得到全班同学的支持,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海外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举行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以八路军总部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受到这次预料之外事件的鼓舞,吴孟超萌生归国报效祖国的愿望。吴孟超把自己的想法跟几名同学一说,大家立刻群情振奋。于是,包括吴孟超在内的6名同学即准备回国。

辗转回到中国已是1940年1月。那一年,吴孟超在昆明遇到正在同济大学理学院读书的同学,同学听完他的理想抱负之后说了句:“干脆念书吧。”也就是这句话,让吴孟超有了求学报国的想法。

2010年,吴孟超院士在接受上海《文汇报》采访时,回忆起求学的青年时代,对在宜良狗街上学的时光无限回味。

“其实,我没考取同济附中。”吴孟超在生前接受采访时说。吴孟超在昆明时染上了痢疾,腹泻不止,力气全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进了当时开设在昆明的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就医,同济医生们的高超医术不但让他很快康复,也让当时18岁的吴孟超立下志向考同济大学附中,再报考同济大学念医科。但经过复习后,考试的成绩却达不到同济大学附中的录取线。

在同学的帮助下,吴孟超找到同济附中的郭惠生老师,得到在附中借读的许可。一年后,吴孟超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中学的正式生。

经历生死 收获爱情

1938年底至1941年,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班及附设高级中学从昆明疏散到宜良狗街临时办学,曾租借山竹里中学(1940年改称南薰中学),西村西华寺、杨姓祠堂、许姓祠堂,章堡村高明寺房舍办学,部分教师租借西村民房居住。虽然学习条件简陋,但同济大学附中与狗街山竹里中学(南薰中学)及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狗街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民风和烤鸭、过桥米线等也给附中师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吴孟超院士记忆里的宜良狗街古老淳朴,四季花果不断,车马之声鲜闻,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每天早晨,附中的同学们便不约而同地来到鲜花盛开的田间读国文、念德文。新思想在田间不断充盈,求学生活艰苦而富有诗意。同样在这里,吴孟超邂逅了同窗的终身伴侣吴佩煜,两人之后双双考入同济大学。在吴佩煜的鼓励下,吴孟超更加坚定了从医之路。

194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火迅速蔓延到了东南亚。家在马来西亚的吴孟超断了经济来源。为了凑足生活费,青年吴孟超早上很早就起床,每天上街卖报,一个早上所得可以换一块洋芋粑粑,生活虽艰苦但充满希望。

随着战事日益蔓延,日机不断轰炸大后方,躲轰炸成了同学们的家常便饭。一次,吴孟超正上课,警报声又刺耳地响起来。这时,同学们连忙冲出教室,飞似的冲向先前炸出的弹坑。不知是怎么想的,躲在坑里的吴孟超对同学说“换个坑吧”,大家立刻跳起来冲向50米开外的另一个弹坑。刚落身,天上朝原来的弹坑飞来一枚炮弹,吴孟超和同学们也因此化险为夷。

1941年7月,同济附中离开狗街返回昆明,这个让青年吴孟超经历生死、见证革命理想迸发、收获终身伴侣的地方让他如此不舍。离开时,与同济附中师生们建立深厚感情的群众与他们依依惜别,伴随着火车摩擦铁轨的咔嚓声,吴孟超离开了宜良。

1942年,同济附中迁至四川李庄,1943年,吴孟超如愿以偿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

“像许久未见的亲人重逢”

2012年5月,科教纪录片《大医——吴孟超的报国之路》正式开机。随摄制组,当时已90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重返宜良,寻访了曾经学习过的西村西华寺、杨姓祠堂、南薰中学等故地,看望了学校的师生,揭开了同济大学附中在狗街办学这段历史。

为还原与纪念这段历史,宜良县计划修建“同济大学附中旧址纪念馆”。2019年12月,时任宜良县委书记李绍俊率宜良代表团一行12人到上海,考察同济大学附中在宜良的历史,并到长海医院看望吴孟超院士。

“吴老那时已经97岁高龄了,但记忆力非常好,还记得如何从昆明到宜良,如何坐火车下来,再步行到学校的那些事。”李绍俊回忆。

宜良县钱穆著书纪念馆馆长郭聪也是这次考察团的成员之一。他回忆,97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考察团向吴老送上鲜花,还带去了《同济大学附中在云南宜良》《吴孟超在同济大学附中的宜良情缘》两本读物,与吴院士一同回忆起在宜良的点滴。

“这次相聚像是许久未见的亲人重逢,没有陌生感,只有温暖与感动。”郭聪说,吴老笑声爽朗,特别亲切。

据悉,宜良县“同济大学附中旧址纪念馆”正在筹备中,纪念馆将以丰富历史图片与资料,记录同济大学附中在宜良的这段光辉历程。(任翊翔)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青年吴孟超 在昆明宜良点燃学医报国梦,铭元资讯网   sitemap

回顶部